中国姓氏由来已久,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姓氏。但在古代,“姓氏”一词最早包含两个概念——即“姓”和“氏”。“姓”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而“氏”则由“姓”衍生而来,用于“分贵贱”;汉代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
我国有“子承父姓”的传统习俗,父辈通过婚育的方式将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在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不同姓氏“大杂居,小聚居”的习俗,进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姓氏村”。由于人口流动范围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婚姻半径小的原因,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拥有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通过对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县姓氏结构和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一、黄、覃、韦姓人口数在全县姓氏排位前三位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县常住人口为34.03万人,共有姓氏558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前十名分别为:黄、覃、韦、陈、李、廖、张、梁、陆、莫,共20.47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60.16%。其中黄、覃、韦姓氏共11.40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33.50%;分别是黄姓4.22万人,占比12.41%,覃姓4.17万人,占比12.27%,韦姓3.0万人,占比为8.82%。
二、全县姓氏总数中一人姓独占三成
全县一人姓有188个,占全县姓氏总数的33.70%,其中武宣镇以93个一人姓位居全县榜首,一人姓数量占全县一人姓总数的49.48%。全县各乡镇一人姓最少的三个乡镇和姓氏分别是:黄茆镇,一人姓2个,分别是相和祁;思灵镇,一人姓3个,分别是力,亲,开。金鸡乡,一人姓6个,分别是果、皇、晋、达、厉和锟。
三、韦、覃、黄分布“点、线、面”
各乡镇姓氏人数前三按顺序排分别是:武宣镇,黄、覃、韦;桐岭镇,廖、韦、黄;通挽镇,黄、覃、韦;东乡镇,陈、黄、刘;三里镇,陈、廖、黄;二塘镇,覃、赵、黄;黄茆镇,覃、黄、梁;禄新镇,黄、覃、韦;思灵镇,覃,何、韦;金鸡乡,李、覃、莫。
点:韦姓“点”聚在包括武宣镇,禄新镇,思灵镇,通挽镇和桐岭镇的武宣县西南角。
线:覃姓主要分布在金鸡乡,黄茆镇,二塘镇,武宣镇,禄新镇,思灵镇至通挽镇自西北至西南一“线”上。
面:黄姓分布“面”最广,除金鸡乡、思灵镇外的8个乡镇姓氏前三甲黄姓均榜上有名。
四、南北片区姓氏各有千秋
以黔江河为分界线,北河片区武宣镇,三里镇,东乡镇,二塘镇,黄茆镇,金鸡乡六个乡镇常住人口为24.14万人,排名前五的姓氏分别是黄、覃、韦、陈、李,共计9.94万人,占北河片区总人口的41.19%;其中覃姓2.48万人,黄姓2.46万人,陈姓1.84万人,李姓1.65万人,韦姓1.51万人。
南河片区禄新镇,桐岭镇,思灵镇,通挽镇四个乡镇常住人口为9.9万人,排名前五的姓氏分别是韦,廖,黄,李,覃,共计6.35万人,占南河片区总人口的64.14%。其中韦姓2.01万人,廖姓2.01万人,黄姓1.35万人,李姓0.52万人,覃姓0.45万人。
原标题:《武宣的姓氏知多少,进来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