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威起名网 蓝威网
- 幸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幸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393位。
幸姓姓氏源流
幸姓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周成王赐其叔姬偃的姓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周文王第四十七子、周武王之弟姬偃因镇守朔北雁门(沧州)有功,周成王在壬戍岁(公元前1079年)赐其叔姬偃为“幸”姓,史称偃公,其后裔子孙世袭父职四代。
幸姓源流二
源于古代帝王信任亲近的幸臣,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清朝学者张澍的《姓氏五书》记载,是幸臣的后代,以祖上为荣而取“幸”为姓或被帝王赐予“幸”姓而形成的。
幸臣,就是君主最宠信亲近的臣子。因此幸氏的家族理当兴盛,所以,历代幸氏的先人见诸史书记载的很多。在中国古代,幸氏的望族大多出于豫章郡 得姓始祖 偃公因镇守朔北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有功,被周成王赐为“幸”姓,史称偃公,为幸氏之始祖。
幸姓迁徙分布
幸姓起源于上古帝王信任亲近的大臣,即幸臣,认为起源于河北沧州清池,始祖幸偃因镇守雁门有功,于公元前1079年成王赐姓“幸”。春秋时(公元前625年),14世尚玑公因仕迁徙于江西高安洪城。东汉时32世棠公随父维新公迁建昌(今江西奉新县)。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塾公父子因守雁门兼领渤海沧州节度使再迁清池。唐朝总章年间(公元669年),世居江西高安幕山的幸茂宏由沧州迁居四川,武则天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任南昌府丞又迁返高安,故江南幸姓称茂宏公为一世祖。68世轩公随父奉公涉汴(河南开封),轩公之弟潭公后裔迁江西广昌。至宋末,74世扩公在康王南渡辅佐有功授高安丞,又返迁高安。扩公生三子,长子之仁公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由高安分居宁州安乡温泉汤(今江西修水县黄沙汤桥)。次子之文公分居新吴进城乡东园里(今江西奉新县上富镇东坑村)后有幸登嶷先迁江西遂川、上犹,后定居于赣州南康。明初,幸登嶷之曾孙郎酆于1369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洪武二十三年(1390)其曾孙钦凤、宗远、智崇、宗明四兄弟入广东梅州兴宁一带,后传往广东各地。三子之武公承基高安洪城及永乐一年由高安迁往江西九江市瑞昌,江西赣州于都、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等地。
幸姓家谱文献
广东梅州幸氏古今,(现代)幸辉烈主编,1994年计算机排印本。注:先祖为[南宋]幸登嶷,始迁祖为[宋]幸郎酆。
江西高安洪城幸氏宗史一卷,(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1995年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幸尚玑、[秦]幸道元、【唐】幸茂宏续迁、【宋】幸扩再迁。
广东梅州幸氏古今(续篇),(现代)幸辉烈主编,1997年计算机排印本。
幸氏古今(续篇)十二卷,首一卷,(现代)幸辉烈主编,1997年铅印本。注:始祖为[周]幸偃,先祖为幸尚玑。
江西南康康邑幸氏四修族谱四卷,(现代)幸垂存主编,1999年计算机排印本。始祖为[周]幸偃,先祖为幸尚玑,始迁祖为[宋]幸登嶷。
安徽淮南幸氏宗史,(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1999计算机排印本。
湘黔邑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4计算机排印本。
广东潮州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5计算机排印本。
马来西亚怡保幸氏家族成员资料,(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6计算机排印本。
甘肃兰州幸氏宗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7计算机排印本。
江西修水幸氏族谱,(现代)幸氏宗史编委会修,2007计算机排印本。
幸姓字辈排行
江西高安县前之仁支幸氏字辈:世代文武兴,国曰逢其时,超拔元崇志,瑞仁呈茂焕,启首万年长。
江西高安洪城、井塘等之武支幸氏字辈:安宗守嘉谟(下)佐朝必循良 嗣士(下)懋文(下)学 显(下)时应卿(下)相 存心以正(下)大(下)修德(下)曰仁(下)让(下)吾孙善(下)体志 科(下)甲(下)世荣(下)昌(下)
江西高安富楼之文支幸氏字辈:林原文景希,云用仕克荣,本军功师善,有成贤才达,典传孝友先,万世振纲纪,家裕康吉祥,国富民兴旺。
江西南康等地幸氏字辈:“肇观玉文调,登秀九郎克,建钦朝志才,寿子公习蒙,春天高应瑞,淑景鹏来程,贤良垂世泽,仁礼振家邦,积善培洪福,荣昌庆大廷,国运正开泰,明达佐隆平。“后加:”彦俊弘伟业科教育英雄富贵德为本人财旭日升”。江西赣州南康、于都等从“肇”字辈开始,“登”为江西赣州南康第一世,“郎”→广东梅州兴宁第一世,“瑞”→湖南字辈自此始,“鹏”→贵州、广西字辈自此始。
江西九江幸氏字辈:学秉辛万均 胜文永显幸 世守思汝启 茂宗洪道廷 贤能真甫佐 志仁献章程 书林兰良友 清华明秀升 善士本源远 恩惠和熏凨。
湖南醴陵幸氏字辈:祖泽明扬显,荣华万代昌。
湖南邵阳隆回幸氏字辈:必可添世子,应永远宗租,廷才学国正,乾坤久安邦,荣华经更定,万代自昌隆。
道德能光显,勋名喜起赓,孝友传家宝,仑谟武烈休,风云从际会,朝宇著宏猷。(湘黔邑三修族谱续增) 湘务韶黔旺,登冉思堂迪。
贵州遵义幸氏字辈:尔必克自,树立乃能,继汝先人,仰承列祖,遗泽恢绪,丕振家声。
广西某支幸氏字辈:初起发万吉,十神鸿德天,朝中必志有,芝刚伦靖道。
广西灵山幸氏字辈:国家文明,日升月恒,宗源远民辐礼义,干和坤顺世泽长。
四川中江幸氏字辈:家方宗凤廷,永有德高明,安邦定国志,世代正乾坤。
四川绵竹幸氏字辈:乾坤华有德,大顺庆圆堂,自从国富泰,家道名成远。
四川达川幸氏字辈:定鼎立功,人贵自强,克己谦和。临元端庄,修身体道,焕然成章,懋昭祖德,长乐永康,绍绪纪美,云集祯祥,后光辉映,名著乡邦,本支安固,作求显扬,螽斯衍庆,兰桂腾芳。
四川隆昌幸氏字辈:必可事天子,永远应宗祖,乾坤安邦久,世代享荣华,雁门千秋泽,仁智显忠贞,耕读皆卓越,富贵乐长春。
湖北大悟幸氏字辈:仕有传家宝,儒伟佐国针,仪堂登孝游,万世启人文。
江西瑞昌,陕西镇安幸氏字辈:拾丙辛万均,胜文永显新,世守思汝启,茂崇洪道廷,振邦维德学,仲登以持本,元嘉必建应,作之其国兴。续字辈:忠厚传家宝,五福临寿堂。
幸姓郡望堂号
幸姓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置郡,秦汉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守。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渤海郡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豫章郡:汉朝时期豫章郡治。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幸姓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幸姓宗祠楹联
幸姓四言通用联
姓启幸臣;
阀阅南昌。
指幸姓源流和郡望
雁门世泽;
渤海家声。
全联指幸姓郡望
廷弹蠹相;
庙祀龙王。
上联:南宋幸元龙曾上书弹劾史弥远。 下联:唐幸南容,百姓称之为龙王,立庙祀之
松垣世德;
渤海家声。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幸姓五言通用联
高安家声远;
雁门世泽长。
江西瑞昌高丰乡幸氏祖厝联
兄弟八进士;
子孙三乡贤。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幸姓六言通用联
宋时行军司马;
唐代太子校书。
上联:宋幸寅逊,官至镇国军行军司马。 下联:唐学者幸轼,中和间为太子校书郎
幸姓七言通用联
雁飞万里传喜讯;
门对千山引祥云。
幸姓望族居住地“雁门”二字嵌字联
英气劲节钦震甫;
疗疾名医有灵公。
上联:幸元龙。 下联:晋幸灵,为人疗疾,赖济者甚多
幸姓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烂贝灿珠,蜚词华于艺苑;
言规行矩,高气节于松垣。
上联:唐幸南容,仕至国子祭酒。 下联:幸元龙
洪者大也,大会三门子孙,源流渤海;
城其成乎,成为百代宗祖,派逆沧州。
江西高安洪城村幸氏祖厝联
由宁化而开基,本儒学而受恩荣,艺苑之芳声宛在;
自豫章而胥宇,采芹藻而探桂杏,兴朝之伟绩聿新。
幸姓宗祠“渤海堂”堂联
栋宇卜官田,门捍日月,座镇鼓旗,山岳钟灵长毓秀;
渊源承渤海,迹著尚书,名传御史,簪缨继起绍前徽。
江西南康幸氏祖厝联
赐姓自周朝,衍渤海,衍沧州,本本源源,万派千枝同一脉;
发迹由唐代,若名臣,若理学,彬彬秩秩,五常百行位三才。
幸姓历史名人
幸姓幸灵
晋术士。豫章建昌(今江西奉新县西部)人。少有惊人的言行,善卜筮,为人治病,驱鬼解难,深得乡里敬重。
幸姓幸南容
唐学者,教育家。江西高安人。德宗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登苑论榜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太子宾客赠渤海郡开国子谥。对文学、史学、哲学都有研究,柳宗元有《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云:“渤海幸君,既登于太常之籍,又膺邯郸之召,北会元戎,直道自达,吾侪器其略: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
幸姓幸轼
唐学者。江西高安人。幸南容孙。博学强记,有祖风。通文史,博地理,善哲辩。唐僖宗中和年间官拜太子校书郎。
幸姓幸夤逊
五代后蜀臣。一作幸寅逊,又作辛夤逊。夔州云安(今四川云阳)人,一作成都人。仕五代后蜀。初为茂州录事参军。时后主酷好击毬驰骋,左右多不敢谏,夤逊上疏劝谏之。迁新都令,历司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知武信军府,加史馆修撰,改给事中、翰林学士,加工部侍郎,判吏部三铨事,领简州刺史。后蜀亡,降宋,授右庶子。寻上疏谏猎,为宋太祖所嘉赏。开宝五年,为镇国军行军司马。罢职,时年九十余,尚有仕进意,治装赴阙,未登路而卒。夤逊性颖悟,善属文,尝与修《前蜀书》。所著有《王氏开国记》,已佚。亦能诗。后蜀孟昶尝于岁除日令其作桃符诗献上,此为楹联之始作。今存诗一首及断句一联,见《全唐诗》卷七六一及卷八七五。《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五二补其诗二首四句。文一篇,见《全唐文》卷八九一。生平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三一、《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四。
幸姓幸元龙
(1169―1232),南宋臣。字震甫,号松垣,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庆元五年进士,调湘阴簿。居家十馀年,嘉定七年,出为京山县丞。九年,调随州州学教授。十五年,知当阳县。十七年,通判郢州。宝庆二年,两次上书,并致书宰相史弥远,为真德秀、魏了翁等鸣不平。史党劾其越位言事,勒令致仕,时年五十八。绍定四年,再上书,请戮史弥远以谢天下。次年卒,年六十四。元龙为人正直,指陈时政,忠义激发(吴潜《乞裘万顷幸元龙遗泽表》)。所上奏疏与致朝臣的多封书信,论述宋金蒙三方形势,力主乘金之虚,收复中原;其《论取士书》,揭露当时荐举的弊端,均能指切时事,有为而发。著有《松垣文集》,已佚,后人辑有《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十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谓为伪托(卷一七四)。今存清抄本,藏辽宁省图书馆。《全宋诗》卷二八六三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六九三一至六九三四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二。
其他幸姓名人有宋学者幸思顺等。近当代幸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幸元林,矿业专家幸伟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