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威起名网 蓝威网
- 屈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屈,读音作Qū,古音读作Qué,亦可读作Jué,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屈姓历史发展
屈姓姓氏来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著名的清朝学者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记载:“黄帝传有屈竖。”史书在典籍《国学·子部·道家》中记载:“黄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称号。初居有熊之国,曰有熊帝,不好战争。当神农之八代榆冈始衰,诸侯相侵。以黄帝称中方,故四方僭号,亦各以方色称。佥共谋之,边城日骇。黄帝乃罢台榭之役,省靡丽之财,周戎士,筑营垒。帝问于首阳山。令采首山之金,始铸刀造弩。有于东海流波山得奇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则生风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帝令杀之,以其皮冒之,以为鼓,以击之,声闻五百里。帝令军人吹角为龙鸣,此鼓角之始也。于是又令作蹴踘之戏,以练武士。黄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狂屈竖闻之曰:‘黄帝知言也。’”狂屈竖,为黄帝属下武将,后在平定蚩尤之乱时立有大功。他十分钦佩黄帝的德政,一直认为“武非决世”,就是单凭武力不能解决世间的所有问题。因此,当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时,他非常赞同这个辨证的道理。 屈姓
最古早的屈氏,当始于狂屈竖,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源流二
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屈骜,亦称大廉侯,是夏王朝初期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的首领,建有屈骜城。屈骜城在夏王朝初期,被夏王启讨伐所灭。屈骜也是屈氏的最早祖先之一,其后裔子孙时代称屈氏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有个儿子叫熊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或莫敖瑕。关于屈地所在,一说在今陕西丹江上游的商县附近,二说在今河南浙川县东、湍河以西的邓县与内乡县交界处,三说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北,四说在今安徽淮河中游南岸的怀远县西南,五说在今南漳县西南,即今荆山山脉的龙潭顶。虽屈地之说有五,但按屈瑕的家族世代生活和发展于秭归地区来看,其第二个说法比较“靠谱”。在屈瑕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屈氏正宗。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 屈姓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吉县,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所驻守、居住之地,出产良马。这在史籍《左传·僖公二年》重有记载:“屈产之乗。”周惠王姬阆十一年,晋献公姬诡诸派公子夷吾守护屈邑。公元前655年,姬夷吾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到梁国避难。梁伯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姬夷吾,还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取名为姬圉,就是后来的晋怀公,女孩则取名为姬妾。周襄王姬郑元年,晋献公逝世,大夫里克杀了骊姬,然后派人往梁国迎接姬夷吾。姬夷吾听了吕省的劝告,怀疑里克迎接他有阴谋,怕有生命危险,因此贿赂秦穆公嬴任好请求护送,并许诺将来会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秦穆在周襄王三年派秦军护送即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立即毁约,在韩原之战中,晋惠公拒绝让庆郑驾驶他的战车。作战时,晋惠公的战车被陷在烂泥里,跑不动,秦军逼近,晋惠公这才赶紧命令庆郑驾御战车,而庆郑却置之不理。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差一点被杀了祭祀天帝。晋惠公在位期间,使晋国处干“失道寡助”的地位,丧失了与其他大国争衡较短长的资格。在晋惠公留居在屈邑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源流五
源于鲜卑,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后,将代北鲜卑复姓屈男氏、屈突氏、屈侯氏等氏族部落的族人姓名,均改为汉字单姓屈氏,其后子孙便以屈氏相传至今。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六
源于突厥族,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屈出律,突厥名为屈出孤鲁,古突厥民族乃蛮部太阳汗之子。著名的西辽政权末代可汗。宋宁宗赵扩嘉泰四年,成吉思汗灭突厥乃蛮部,太阳汗受伤致死,儿子屈出律逃跑,经畏兀儿、哈剌鲁,于公元1208年到西辽投靠古儿汗,古儿汗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宋嘉定元年,屈出律联合花剌子模苏丹国的国王花剌子模沙,推翻古儿汗,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即位后,积极推行宗教不平等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们都改奉佛教。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进攻西辽。哲别率蒙古大军进入西辽辖境后,首先宣布宗教平等,立即得到了伊斯兰教徒的拥护和支持。屈出律失去所有帮助,无法再呆,遂出逃至巴达哈伤的河谷,被当地猎人抓捕后送回给哲别,被哲别处死。在屈出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在元、明时期汉化称屈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伊宁、阿克苏、喀什一带地区。 屈姓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屈佳氏,满语为Ci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屈氏。
该支屈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汉化姓氏。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后代。史料载:蒙古帝国时期,窝阔台汗敕封四子哈喇察尔
扎尔台(屈术)的墓碑
大王为凤翔汗国可汗。哈喇察尔大王的次子扎尔台(汉名:屈术,更改姓名原因至今存异议)袭为凤翔县达鲁花赤,他的子孙也一直在陕西省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繁衍,形成屈姓家族,当地称为“屈家山”。
屈姓得姓始祖
屈瑕
屈姓迁徙分布
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
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
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
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
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
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
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
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
屈氏在中国国分布较广,到2009年1月为止,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
屈姓传统文化
屈姓家谱文献
江苏常熟临海屈氏世谱十九卷,(清)屈厚基、屈廷衔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三闾祠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熟临海屈氏世谱十九卷,(清)屈轶撰,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仅存第十二~十九卷)。
江西屈氏族谱,(清)屈镜泉编辑,屈盛道等主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肇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仅存一卷)。
屈氏族谱一卷,(清)屈之纲、屈之邢纂,清光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衡阳屈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四川省双流县自称屈原第七十代孙屈楚平处。
江苏常熟临侮屈氏世谱十九卷,(民国)屈采麟等重修,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刻,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忠义祠堂增补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二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秣归屈氏族谱一卷,(民国)屈家升、屈家民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湖北省姊归县屈原纪念馆。
江西屈民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屈镜泉编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肇锡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二卷下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东北屈氏源流史谱,(现代)屈广兴编著,2008年5月稿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东明区屈广兴处。
屈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临海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丹阳郡: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新丰郡:亦称古庸国、竹山县,商朝以前为汉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国,称庸国。
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堂号
临海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新丰堂:以望立堂。
三闾堂: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汨罗堂:同三闾堂。
忠义堂:同三闾堂。
屈姓字辈排行
河南光山县(信阳市)屈氏字辈: “国(学)(第十世)凤绍(成)家庆,文龙应世,祥崇来功德茂,根本振伦长(廿九世)”。1997年屈氏宗谱(光山卷)成书的二修版又新续二十个字:明(第卅世)祖弘继扬,杏淮锦秀乡,圣贤礼忠钦,立志建富康。
2007年12月8日,时值屈氏宗谱(光山卷)三修族谱期间,鄂豫皖三省边的麻城、固始、金寨等数县族人经四次机会商议,签订《鄂豫皖屈姓合谱会议纪要》,一致认为:我们河南光山县的屈姓都是屈瑕的后裔,同根同源,数千年来由于信息不通,派系不一,交往不便,决定:麻城市(含罗田、固始、商城、金寨)的“祖”字辈与光山县的“龙”字辈,霍邱县的“光”字同辈,往上查不清的不予计较。原谱系湖北麻城用到“兴”字辈止,光山县用到“祥”字辈止,霍邱用到“国”字辈止,此后统一使用新谱系,新谱系共四十个字,依序是:
奉发荣开旺,贤良盛延昌;阳昭乾坤泰,厚泽润传芳;
显悦本清源,诗书育栋梁;恭敬礼致广,瑞意建福康;
故此,原谱中的“崇来功德茂,根本振伦长”等十个字和1997年版新续的二十个字均不在启用,至十九世“祥”字辈之后,从第廿世启用“奉”字。
山东滕州屈氏字辈:“宜绍凡庆允会光昌石延方”。
山东谷亭屈氏字辈:“国可秉朝大有长继学昭绍范庆云会光昌实晏芳永忠赞先德本荣发科扬志立道义信教益从善良景仰新理书厚恩保其祥”。
山东宁阳屈氏字辈:“英勇传继广昭现庆繁祥”。
山东屈氏一支字辈:“忠善金保桂珍化安其祥承恩荣秀义”。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汉中屈氏一支字辈:“大自成开正有杨荣华富贵万代兴”。
陕西汉江屈氏字辈:“应仕成世有宗万逢继兴玉印崇先德仁和庆大同昌隆昭户勋富贵定荣丰”。
陕西蒲城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
陕西榆林屈氏字辈:“德海亮广云“
四川犍为屈氏字辈:“正宗胜朝廷大用君臣贵武福智天生国富民强旺和平万载新”。
四川天宝屈氏字辈:“仁义智德成”。
四川仪陇县思德乡前进村屈氏字辈:”天心仙宗玉,仕途从学登,思文昭国砚,金榜早提名”。
四川通江苗南屈氏一支字辈:“天星元(先)宗玉,仕进崇学登,斯文昭国彦,金榜早题名”
四川通江涪阳屈氏一支字辈:“心尚全天理,才能建国勋,朝廷升俊秀,世代颂承平” 宗祠家法规条(四川省通江县涪阳镇)
四川泸县、湖南湘乡、邵阳屈氏字辈:“胜贤同世盛锡爵护朝廷登金榜(义)智德成忠孝贤”
湖南衡阳屈氏字辈:“发正坊继尧原景永启廷思万朝世大有奉正明松辉坤锡源植炳培钧深模焕增铭泽楚燿基□澄梧□□银河柳暄封镇治权”。
江苏南通、句容屈氏字辈:“广长尚永文洪云”。
江苏盐城屈氏字辈:“智长步桂”。
内蒙古、辽宁屈氏字辈:“永庆振希欧”。
重庆潼南屈氏字辈:“天开文明景英才必显”。
安徽亳州屈氏字辈:“学长清广兴井”。
河北承德屈氏字辈:“三金恒盛方万年长久”。
云南文山屈氏字辈:“朝庭得大用”。
辽宁辽阳屈氏字辈:“庆丰年乐太平”。山东肥城桃园镇前里留村有一支屈氏字辈“廷甲树,宗泽宜怀志”
湖北屈氏一支字辈:“有志家克定,万代永宏昌”。
湖北麻城屈氏一支字辈:“怀宗耀祖,家国兴强”.
屈氏一支字辈:“儒林楚克定,万世永宏昌”。
江西湖口屈氏字辈:“世国锡贤良 河清德业彰 乾坤开泰运 源本纪高阳 受赐思淮海 初基在沅湘 深仁长衍庆
厚泽远流芳 功著盟齐会 文垂宪令光 佩兰敦品望 立志辅怀襄 继起多英俊 贻谋乐盛昌”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屈营村及邓州市屈店支脉:天进九一成大世,宗祖积德芳名传;修齐平治邦国定,文运广开万代贤。1995年续:继业全兴永庆祥,英俊正起振家声。
屈姓宗祠对联
四言
临危不惧;海量能容:此联为鹤项格嵌典屈氏名门望族居住地“临海”嵌字联。
怀忠作赋;削发为僧:上联典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曾辅佐怀王,官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守旧的贵族子兰、靳尚等人谗害而去职。顷襄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国都郢又被秦军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便投汨罗江而死。所创造的骚体,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后人辑有《屈原赋》二十五篇。下联典指清朝初期的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人。清兵入广州,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改名今种。后还俗,改名大均,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等人交往。能诗,风格明健,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著有《易外》、《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
沅湘世泽;渤海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自沉湘阴北之屈潭,在汨罗江上。通沅江、湘江。
汨罗吊古;蒋国膺封: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汉贾谊尝过江吊之。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屈突通,唐高祖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河南世泽;三闾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为三闾大夫。
节同和靖;詈惮女嬃: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屈复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
怀忠作赋;讲道寄人: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屈处静事典。
五言
海日长三丈;玄黄始一隙: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屈大均《登罗浮绝顶奉同蒋、王二大夫作》诗句联。
六言
望崦嵫而勿迫;恐鳾鴂之先鸣:此联为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离骚》中联句。近代伟大文学家鲁迅曾书此集句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上联大意是让太阳神羲和停车,不使很快迫近落日之山;下联大意是要及时作为,莫待鹃啼花谢,青春空逝。
七言
岭南三子承先泽;长安二屈启后人:上联典指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屈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番禺人。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与陈恭户、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子”。下联“二屈”,典指唐朝时期的名吏屈突通、屈突盖兄弟二人。长安人。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所敬重。突通之弟突盖,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徙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美誉。
祀典通明违乱命;儒林翘楚擅芳声: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大臣、文学家屈原的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莫敖(官名,位次于令尹)屈瑕的事典(指“以以私欲干国”之典)。
九言
阶高辞远,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此联为湖南省汨罗县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屈子祠始建于汉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董必武(公元1885~1975年)撰书。
九言以上
抚巡以仁,军士皆优挟纩;会盟申义,楚子独使如师: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楚国屈巫臣的事典。巫臣,字子灵,封申公。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大夫屈完的事典。齐桓公伐楚,成王使完如师。桓公陈诸侯之师,与完乘而观之。完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者以力,楚国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因与诸侯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提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此联为湖南省汨罗县玉笋山屈子(原)祠联。即战国时楚国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屈平。
屈姓姓氏名人
屈瑕:芈姓,熊氏,名瑕;荆山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军队统帅,屈氏鼻祖之一。
屈原: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屈完:郢人著名春秋时楚国贵族。
屈荡:屈到之子;郢人,著名春秋时楚国大夫。
屈建:字子木;郢人,著名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屈匄: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屈盖:楚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
屈遇:党项羌人。著名北宋将领。
屈出律:西辽乃蛮部太阳汗子。
屈大均:初名屈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著名明末清初文学家。
屈复:字见心,号悔翁、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屈伯川:近代教育家。
屈忠如: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屈旻洁:台湾知名女艺人,偶像团体七朵花中的团员小洁。
屈中恒:台湾演员、主持人、配音演员。
屈远志:中国大陆作家,代表作品《灵魂不死》《丛林有公主》。
屈银华:(1935年-2016年),中国登山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