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威起名网 蓝威网
- 荆姓男孩女孩取名用字解析
荆姓,中国姓氏中的一种,有很多种不同的渊源。
现今,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5万,占全国人口的0.015%,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安徽、山东。
荆姓历史发展
荆姓姓氏起源
荆(Jīng )姓源出有四: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荆州),国号为荆,君主称为荆君。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的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氏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朝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帝之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属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就是楚之先祖。
周襄王姬郑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郑国,与宋国军队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并击败宋军,楚国军威大振,其时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继位改荆为楚以后,以前历代荆君的庶出子孙者,即有以原国号为姓氏者,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荆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为居于秦国的楚氏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所改,属于以国名为氏,或避讳改姓为氏。芈姓之后原有以国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国,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时期因避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名讳,改以原国名“荆”为姓氏,称荆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荆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绎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荆氏合谱。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末期齐国庆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战国末期,齐国有庆氏一族,是公孙庆克的后裔子孙,后因故有改姓为荆氏者,逐渐形成江南荆氏一族。公孙庆克,是齐桓公姜小白的庶孙,即齐桓公之子姜无亏的儿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后来以父名命氏,称庆氏,形成了一个庆氏大家族。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孙庆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庆封,在晋国还有庆郑,皆为齐桓公之支庶。在先秦时期,被燕国太子丹收买并派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的著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刺客荆轲,即是该支由庆氏分衍的荆氏族人。
姜姓荆氏皆尊奉公孙庆克为得姓始祖,且不与芈姓荆氏合谱。
源流四
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后人
荆姓得姓始祖
熊绎。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楚国的旧国号是荆,荆姓是未改号为楚之前的姓氏,又说周代楚国的别称为荆,国民以国为氏。西周初年,楚国的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荆国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荆氏。荆陵是楚国的别号,春秋时代的楚国在尚未崛起诸侯以前,号称荆。荆楚二字往往被连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时期的楚国。故荆氏后人奉熊绎为荆姓的得姓始祖。
荆姓各支始祖
山东荆门世系:
始祖:荆冠金,妻金氏,源出山西。
二世祖:荆竹南
三世祖:荆有德
四世祖:荆法吉
五世祖:荆维坤
六世祖:荆善已
七世祖:荆长福
八世祖:荆焕国
九世祖:荆梁世
十世祖:荆 有,家谱失传,祖妣不详
十一世祖:荆 忠,妻杨氏,迁往山东
十二世祖:荆永振,妻王氏
十三世祖:荆遇盛,妻李氏
十四世祖:荆长春,妻刘氏
十五世祖:荆之信,妻韩氏
十六世祖:荆克智,妻曹氏
十七世祖:荆**,妻李氏
十八世祖:荆大吉,妻崔氏
十九世祖:荆树同,妻杨氏
二十世祖:荆廷兰,妻宋氏
二十一世祖:荆维庆,妻毕氏
二十二世祖:荆鹤泉,妻宋氏
二十三世祖:荆殿秀,妻赵氏
荆姓迁徙分布
历史上荆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荆姓大约有5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约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湖北一带。明朝时期,荆姓人口骤减,大约有1万8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等地。山西为荆姓第一大省,约占荆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荆姓分布与图谱
荆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当代荆姓的人口大约有25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5%,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荆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内蒙古、山西、河南、黑龙江,这四省区大约占荆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于:河北、吉林、山东、陕西、辽宁、江苏、安徽等地。
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龙江、内蒙古东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东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庆北端,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达1.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2%,居住了大约47%的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南、陕西北部和西南、晋冀鲁辽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东部、江苏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东北,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4%居住了大约36%的荆姓人群。
今黑龙江省的绥化市、安达市、虎林市、兰西县、齐齐哈尔市、五大连池市、哈尔滨市,河南省的许昌市鄢陵县、洛阳小浪底市、巩义市、郑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县、新乡县、开封市、南阳市、漯河市舞阳区、平顶山市、灵宝市、山东省济南市长清、青岛市即墨区、德州市齐河县、日照市莒县、龙口市、聊城市莘县、淄博市桓台县、蓬莱市、临沂市、枣庄市、莱阳市、潍坊市高密、东营县、菏泽市、金乡县、临清县、聊城市、茌平县、威海市石岛、日照市岚山区,吉林省的长春、延边地区、白城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泊头市、黄骅市、香河县,山西省的阳泉市、平陆县、临猗县、永济市、太原市、石鹿县、朔州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安康县、杨凌县、洛川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丹东市、鞍山市,江苏省的徐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沛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重庆市的合川县,湖南省的辰溪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太和县、颍上县涡阳县和凤台县,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荆氏族人分布。
荆姓传统文化
荆姓郡望堂号
郡望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广陵邑。秦朝时期置为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广陵并入江都。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邠庆堂:宋朝的将领荆嗣,累立战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宋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此外,荆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受祉堂”、“临保堂”、“笃庆堂”、“保庆堂”、“留余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后堂”、“永恩堂”、“启佑堂”、“宝善祠”、“广宗堂”、“培源堂”、“昌后堂”等;分堂“谷贻堂”、“留青堂”等。
荆姓家谱文献
江苏丹阳皇塘荆氏元一公谱稿,外编八卷,(清)荆国霖续编,清光褚三年(公元1877年)敦五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皇塘荆氏宗谱六十卷,首两卷,附长房外编十卷,(清)荆富庆、荆行坦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十六册。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皇塘荆氏南庄公支分修谱稿十六卷,首一卷,(民国)荆孟斋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启佑堂(祠)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珥塘荆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荆廷砚续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长兴荆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宝善堂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今仅存第二卷。
曲阿皇塘荆氏宗谱六十卷,首两卷,附长房外编十卷,(清)荆福庆等修,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十六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曲阿珥荆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荆廷砚续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受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荆姓字辈排行
山东荆门荆氏字辈:“同(士化荣元清受)光(源)聿(恩开)象(临程)延(得献)茂(树功)常(宝)锡(尚)鸿(乃)祚(孝)念(基)祖(续)绍(斯)庭(隆)建(继)本(若)兆(传)贵(守)云(亦)会(宣)丕(芳)成(名)跃(更生苏)千(循)代(孝)卫(翰)国(墨)栋(纪)奇(束)材(江)智(庆)诚(丰)乾(乐)坤(安)灿(康)宪(铭)章(杰)颂(福)忠(顺)良(兴)繁(华)昌(盛)”。
山东济南市长清县荆氏字辈: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山继广 兆宪庆繁祥
山东长清一支荆氏字辈:“允士思玉继兆良 振业传广泽”。
山东高密荆氏字辈:“士(清)本云(希)在锡(曰)淑毓(玉)炳增锦泽树焕培钦汉林烯”。
山东临沂荆氏字辈:“象云培玉兆凡广”。
山东龙口市(黄县)诸由观镇荆家村荆氏字辈:“德世云尚(来)民(文) 万(法)可勋自希 长乐寿元治 永裕业光昌 振吉兴瑞富 承宏建奇功”。
山东龙口荆氏一支字辈:“槐乃春树……”
河南新乡荆氏字辈:“伍梦明汝树焕培”。 新乡县朗公庙镇--“林泉怀素志、礼落振家兴”
河南武陟荆氏字辈:“治所好则孝友其章”。
河南郑州荆氏字辈:“得(文)世(时)大(一)福(山)阳 明庭载原良 志士隆学体 自宜运逢昌 功业真克新 荣惠绵春长 秉道诚本修 钦尔基洪臧”。
河南荆氏一支字辈:“韶文明化纪利”。
安徽太和荆氏字辈:“宗永连元化 朝清庆来喜”。
安徽涡阳荆氏字辈:‘’志维体孝 纯粹善良 保守大本 家道延长”。
安徽定远荆氏字辈:“朝万事如意”。
安徽利辛荆氏字辈:“怀应灿朝春恒永(修)启善”。
江苏徐州荆氏字辈:“志文方成玉”。
重庆合川荆氏字辈:“富仕才登一正大 光明永世德安仁 代远启成开文运 华宗福寿发联兴 ”。
辽宁丹东荆氏字辈:“太喜新春……”
山西太原荆氏字辈:“朝振凤玉显”。
陕西安康、湖北麻城荆氏字辈:“学文开玉自(家)孝(纪)新(成)宽”。
湖南辰溪荆氏字辈:“楚国宗正太家发永(祖)朝(先)明(建)长寿”。
河南郸城荆姓字辈:“心玉志成先挺……”
荆姓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宗开荆国;
秀毓广陵。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荆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和歌易水;
画壁汴京。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末年刺客荆轲,原为齐国人,迁居卫国,与善击筑(乐器名)的燕国人高渐离友好。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往秦国刺杀秦王政。丹在易水岸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带着秦国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燕国督亢地区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梁画家荆浩,字浩然,沁水人,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号洪谷子。擅长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吴道子用笔和项容用墨之长。山水画中全景构国及皴法和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正是由他所开创,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过重要影响。又工佛像,曾在汴京双林院画过壁画。著有《笔法记》等。
雄才拔俗;
壮气贯虹。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上党郡守荆伯柳,有才名。下联典指战国末年刺客荆轲。
髫年摄相;
累战立功。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朝·荆公十五岁摄相事。下联典指宋·荆嗣,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后擢都指挥使,身经一百五十余战,每战皆胜。
荆枝叶茂;
汉水流长。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荆氏宗祠“邠庆堂”堂联。
江南望族;
汉后世家。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五言通用联
髫年摄相事;
善政得民心。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朝·荆公十五岁摄相事。下联典指荆思温(失考)。
七言通用联
屡战屡捷指挥使;
愈老愈廉交趾官。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都指挥使荆嗣,经五十余战皆捷。下联典指明代交趾按察佥事荆政芳,字山甫,溆浦人。永乐进士。廉慎自持。致仕归,笥中惟俸金三两,饍粥不给,绝无怨悔。
十言通用联
荆柳才优,出为上党郡守;
次非义重,入刺秦国暴君。
——佚名撰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上党郡守荆伯柳,有才名。下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名人荆轲,好读书,善于击剑,为人任侠仗义,受燕太子丹之使用权,献地图刺杀秦王,图穷匕见,事败被杀。
荆姓荆氏世原
始祖荆王贾、高帝从兄也。 始祖荆王刘贾,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
帝惩秦孤立而亡,故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分江表二十三城,立贾为荆王。
高祖鉴于秦王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因为王室孤立无援,所以他立国之初,就大封同姓,以增强辅佐力量,维护天下的安定。他划出江南二十三城,封刘贾为荆王。
后淮南黥布反,王战败身殂。赐葬润州京口,立庙春秋祀焉。 淮南王黥布谋反,荆王领兵征讨,战败身亡。遵照旨意,葬于润州京口。建立庙宇春秋祭祀。
子幼文,值高帝病,未及封。既而诸吕用事,国遂除,其地属吴。 其子文,年幼,当时高祖正在病中,未能顾及对刘文的封赐。后来吕产、吕禄专权,国家就废除了荆王封号,以其地归属吴国。 至文帝即位,故荆国大夫田安上其事,得封列侯,食采朱方。 等到文帝即位,原荆国大夫田安奏请加封荆王后裔一事,于是刘文获得列侯爵位,食采于朱方。 后为吴王濞所迫,以忧死。弟武嗣位,复为吴濞所幽,子潭乃奔润州,保护祖茔,盖亦七国之变也。 后来刘文因屡受吴王濞凌迫,竟抑郁而死。弟武继承爵位,又遭吴王濞拘禁。(因吴将田禄伯将他释放,就迁曲阿之阴,改刘为荆。)他的儿子荆潭,逃往润州,一来是为了保护荆王坟茔,二来是为了躲避吴楚七国之乱。 后七国败,帝恨诸王强盛,为国内患,凡王子应袭者,置不理。群臣亦不敢请,流落润州不得袭祖父封土。 七国之乱被平息后,景帝痛恨诸王势力强大,酿成内乱,绝意削藩,对王子们世袭封爵领地等事,一概不予办理。所以,荆潭流落到润州后一直未能继承祖父的封土。 后至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胜来朝,上与酣钦,闻乐声泣下。上问其故,具以吏所侵逼闻,上于是始厚诸侯。令所在有司稽奏,各加亲亲之恩焉。 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刘胜前来朝见天子,武帝赐宴,与他畅饮。中山王听到管乐之声,不禁潸然落泪。皇上询问原因,他把地方官欺凌王室宗亲的情况如实加以奏报。武帝随即责成地方官吏检查和纠正存在的偏向,体现了皇上对宗亲的关怀。 时太尉田蚡奏:“吴楚赵等七国谋叛,国应除;若荆王文,勒兵拒七国,死于王事,尤褒封所宜先者,况旧封所应袭乎!” 当时,太尉田蚡奏道;“吴楚七国叛乱,其封爵应予废除;象荆王后人文,能带兵抵御七国,死于王事,理当优先给予表彰和封赏,荆王封号正应由其子孙来继承呢!” 上可其奏,召潭袭封就国,潭守祖茔不忍离,且年老不乐荣显,弟亦顺之。 皇上同意了太尉的奏请,下诏令潭承袭荆王爵位,到领地就职。潭因为要守护祖坟,不愿意离开润州;且年事已高,不图荣华富贵,竭力恳辞,武帝只好依了他。 即于润州邑之东南,赐田五万亩,名为“潭府庄”,迄今犹称潭庄。筑土为城,名“荆城”,迄今犹名荆城港,立祖庙以奉祀焉。嗣是子孙世守相传。 就在润州的东南方,赐田五万亩,名为“潭府庄”,仍称潭庄;并筑土为城,名为“荆城”,仍叫荆城港。从此,他们的子孙就世代定居在这里。 延至三国,为孙吴所夺。然族虽散处,尚未远离。 延至三国,荆氏采邑为孙吴夺去,族人开始离散,各寻出路但未远离本土。 及宋武起兵,一战而袭润州,杀元晖,族众恐遭屠戮,各远逃避。有流徙河南者,有迁湖广者,有窜徽郡、姑苏者。嗟乎!一遭兵乱,合族流离,不能复归故土矣! 后来宋武帝起兵,一战而攻下润州,杀死荆元晖,族人怕遭屠杀,纷纷逃离家乡,有逃往河南的,有远迁湖广的,也有流浪到徽州、苏州等地的。唉!一旦遭遇战祸,合族流离,大都不能再回到本土来了! 至文帝即位,天下兵息。晖孙弘宗、弘绪,寻归故里。悼祖元晖受戮,虑荆溪为兵寇要冲,故隐于溪水之东曰珥塘。卜筑为居,不乐仕进。 宋文帝即位后,战争结束时局逐渐趋于平靖。元晖的孙子弘宗、弘绪一路寻访,返回故乡。悲痛祖父之死于战乱,考虑荆溪乃交通要冲,是兵寇必争之地,所以决定隐居到荆溪以东的珥塘。择吉开工,重建家室。他们安于耕读,不图做官。 历五代,经唐宋,又经二十余世,每因兵火相侵,其人物宗派,不能悉记其详。 历经五代、唐、宋,荆氏家族又经历了二十余代,因战火频仍,所保存的人文资料不多,族人事迹、各分支的趋向等情况不可能作详尽的记载。 惟北宋政和间,子孙虽蕃,幸有宗图可据,其讳号、婚娶、生葬,豪不爽焉。 只有北宋政和年间,子孙虽然很多,但幸有宗谱作为依据,可以明确地知道族人的名字和他们的婚娶、生卒年等情况。 自嘉靖四十五年重修谱牒,迄今有五十余载,恐愈久愈难稽考,谨按史识其始末云。 自从嘉靖四十五年重修宗谱,已五十多年,恐怕年代愈久愈难查考,所以按历史顺序,记述了荆姓一脉的起源和繁衍变迁的概况。
荆姓历史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今属山西省)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荆嗣:宋代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