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静雅
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据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武圣寅介绍,现如今,单单由邓州市十林镇大池陂延伸的武姓家族就分布覆盖了周边二十多个县、市、区。武圣寅为该家族的第二十一世后人。
南阳武姓起源于武承嗣的后人
武姓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250年的商朝,商王武丁继位时,国力衰弱,于是极力想恢复殷商当年的盛况,却因找不到贤臣辅佐而犯愁。相传,有一夜武丁梦到叫“说”的圣人会辅佐他,于是四方寻找,终于在山西平陆东面傅岩之地找到,此人即是出身奴隶的贤相傅说。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齐心协力,使殷商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其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氏得姓始祖。武丁殷商的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所以,此支武姓出自河南。
又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风俗演义》,将武姓列入“谥号为氏”之类,并说“子姓宋戴公之后也”宋武公名司空,是宋戴公的儿子,宋国第十二位君主,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18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就是武姓。宋国建于周初期,所以此支武姓也出自河南,与源于武丁者均是商王族的后代。
另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祖父武华为太原郡王,祖籍山西省太原府并州(今文水县)武陵镇武陵村。邓州市十林镇大池陂村在第六次续修家谱过程中,对武姓渊源做了大量的考究,他们认为:武孔穆的祖上是山西太原府文水县武陵镇武陵村人,武孔穆是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的后人,在洪武二年强制性的大移民活动时武孔穆来到了南阳府。
南阳武姓始祖由山西移民而来
在大移民活动中,大池陂始祖武孔穆一家四口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登记造册迁入河南。当时全家四口随洪洞移民南下,行至河南省伊川时,因妻子赵氏生病,武孔穆让妻子和小儿子留下,自己带着大儿子从善继续南下,约定到南方定居后再回来接妻子与小儿。
武孔穆到南阳后辗转几处,最后定居于邓县(今邓州市)西北十林的大池陂。时间一晃数年,因信息不通,武孔穆与妻子和小儿子失散。后代人一直流传着大池陂只有始祖爷,没有始祖奶,始祖奶留在了北边。机缘巧合下,了解到,洛阳伊川、汝州一带和南阳、邓州等处的武姓原本是一家。自洪武二年至今,已过645余年,自始祖武孔穆始,已传至二十五代,其后代分布四省十六个县市。现如今,始祖武孔穆这一支的武姓家族分布在邓州市十林镇大池陂、邓州市十林镇大路武、社旗县饶良镇西夏庄村武家、内乡县瓦亭山南村武家凹武姓、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赵岗村武家等二十多个县、市、区。
河南省是当代武姓第一大省
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自古以来,载于史册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而在近代,最让人感动的一个,就是出生在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的武文斌。2005年8月武文斌以全团第一的成绩考入郑州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士官一队,2007年7月分配到铁军师直属炮指连实习。2008年5月13日,武文斌原本被连队安排留守,但他积极请战,坚决要求参加抗震救灾。他全力投身救援行动中,先后参加了抢救遇险者、进村入户帮困解难、搜救失事直升机、支援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任务。在安置群众与参与灾后重建中,他主动加班加点,终因劳累过度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于6月18日凌晨不幸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008年6月21日,上级追封一等功,批准他为革命烈士。7月14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武文斌同志“抗震救灾英雄战土”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14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武姓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古都郑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武氏宗亲代表及嘉宾近200人参加本次会议。会上提到,河南是武姓的根亲文化圣地,是当代武姓第一大省。⑦2
南阳百家姓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