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北魏时,孝文帝将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确定为“汉姓最高门”,荥阳郑氏更是在隋唐发展到鼎盛时期,出过22名进士、6名状元、8位驸马、9位宰相,人称“郑半朝”“满床笏”,显赫一时。根据学者统计,郑姓历代名人入《二十五史》者就有443位之多。其中战国有水利专家郑国,东汉有经学家郑玄,唐有刑部尚书郑元,宋有史学家郑樵,元有戏曲家郑光祖,明有大航海家郑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清有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当代有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等。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郑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41662人。郑姓族人承前启后、葺旧图新,忠义传家、再创辉煌。
敬请关注《您贵姓》第四十一期·郑
郑桓公像。
博白镇桂花村郑廷征获赐“亚魁”牌匾。
浦江郑氏义门规范摘登。
博白县桂花村郑廷征倡建的郑厚仲分支始祖祠堂——智全公祠。
郑氏裔孙郑良标在博白县桂花村兴建的孝园全景。
族规家训
族规:
爱国护族 宗族当睦 尊老爱幼
友善四邻 和谐共处 壮不欺老
强不欺弱 富不欺贫 职业当权
廉洁奉公 族事共商 祠墓当展
敬重先贤 牒谱应重 兴教助学
遵纪守法 弃赌离毒
家训:
孝敬父母 兄弟友爱 夫妇和顺
忠孝传家 以和为贵 互帮互助
勤俭持家 善教子女 子孝孙贤
勤读兴家 诚信待人 仕农工商
择术必正 应慎交友 敬祖奉先
祭祀如诚
郑姓图腾
【释义】郑姓图腾是由“酋”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酋”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一种观测仪器。“酋”字本意指酒器,引申为与酒有关的官职,如大酋、酋长。在古代能执掌酒业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酋人所在氏族为酋氏族,酋人所在地方成为酋地,建立了城堡成为酋邑,后来演化为“郑”,成为国名和姓氏。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姓姬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成为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其子郑武公继位后在此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谥号桓,故称郑桓公。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语言习俗
玉林郑氏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郑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郑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41662人。
家族名人
郑宝,字时珍,玉林定居始祖,原是福建莆田县举人,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后),受朝廷委派,任广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县知事。时妖贼李通保猖乱,逼近北流县城,残害百姓,郑宝率兵御敌,歼敌30余人,贼兵败退,郑宝乘胜追击,不幸为贼所算,力战而死。其子郑宗珪,急国家之难,为父报仇,领兵与贼大战,不幸以身殉难。父子二人相继战死于北流县之鲤鱼石虎跳滩(今北流市民安镇),时为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当时朝廷为表彰他们父子二人功绩,旌表“忠孝”,加赠本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荫一子入国子监,并在鬱林州城内勒建“郑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纪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义精神。
郑扬芳,字子明,又字觐卿,号对廷,行七,玉林垌口人。生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郑扬芳家境清贫,本性忠厚俭朴,秉承祖训,勤奋好学。由于刻苦攻读,兼得父兄教诲,得以成才。清道光己酉科中式第七名副榜,同治元年壬戌(公元1862年)经省城乡试,中式第十三名举人。同治七年戌辰(公元1868年)进京会试,中式赐进土出身,与著名状元洪钧同榜,接着进皇宫参加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级诰授奉政大夫同知升衔。后出任云南省呈贡县知县,为了节约,只身赴任,不带家眷。在云南任职期间尽心尽职,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常到乡下察访,深得人民爱戴。据《呈贡县志》第二卷“续修名宦”载:“郑扬芳,翰林院庶吉士,选授县篆。光绪元年乙亥四月到任,体恤民隐,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诗书气味。丈田、注册、发照,征收得以有定,暇则日课生童,详加批改,呈邑民风蒸蒸日上,故显达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归,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称之不忘。”郑扬芳还乡不久,患病而终,时为光绪八年六月初九日,享年53岁。
郑廷征(1860—1912),博白县博白镇桂花村人,戊子科第八名举人、揀选知县,获“亚魁”牌匾一块。郑廷征学识渊博,是当时玉林五属乃至两广很有声望之士。郑廷征任浙江省管理钱清场的正堂官职,兼管理西兴场事务。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性情谨节,办事精详,纲举目张,兴利除弊,盐务自益整顿,财政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奖。郑廷征在父逝回家守制期间,遵照古训,发起了追思先祖的心念,倡导建成了郑厚仲支系郑氏智全公祠,并联络全县郑氏宗亲,在县城兴建了“郑氏宗祠”。郑廷征任职期满回乡后,把剩余不多的资财拿来教济亲朋,再行倡立学堂,兴办桂花学校,立“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悉心培养人才。郑廷征为民办事,排忧解难,至今传为佳话,被人交口称颂。
郑木生,博白县博白镇桂花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苏中七战七捷阻击战、山东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渡江作战等著名战役及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等职,立过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二次,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1954年2月解甲归田,1955年3月创建了中国***桂花村支部,被选为第一任支部书记。他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由于事迹突出、经验先进,郑木生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后来又被评为民兵英雄,1959年和1960年,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英模大会,受到***、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郑木生先后任博白城厢乡民政工作员、城北人民公社副社长、博白城厢供销社副主任等职,1984年离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郑作民,博白新田高山村人,抗日战争阵亡将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淞沪抗战后,以战功晋升为第二军中将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1939年底率师镇守广西昆仑关,与日寇多次进行惨烈的血战。次年初遭日军飞机空袭,不幸以身殉国。***、朱德在延安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并电唁死者家属,葬于南岳。
郑振南,烈士,玉林市新桥镇大楼村人。早在1928年即跟随朱锡昂参加革命,中共党的地下干部,组织劳农会,当时地下党的领导机关便设在他家中,并曾在他家中举办了两期党员训练班,广西革命回忆录中录有他和朱锡昂的革命历程。1950年广西土匪暴乱,郑振南于当年3月17日被土匪杀害,后党组织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郑姓渊源
西周时期,郑姓出自姬姓,源自郑国,为黄帝后裔。《姓氏寻源》中《世系表》记载:“郑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他华洲郑县是也。”周幽王时,郑桓公担任司徒,掌管教化。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并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后周幽王昏庸无道,在大乱中,葬身骊山,郑桓公战死。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郑武公继位后灭掉虢国、郐国,将都城迁往河南新郑一带,建立新的郑国,疆域不断扩大。前375年,韩国攻占郑国。郑国后裔四散各地,为纪念故国,原郑国子民纷纷改姓为郑。
秦时,十九世孙郑袭迁河南洛阳,二十七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所以在郑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郑姓出自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之说。秦汉以后,郑姓主要以今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有随陈政、陈元光父于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就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荥阳、陇西、南安、淮阳、商丘、光州等。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州、福绵、北流郑宝支系:
莆田来宦,鬱岭开基。该支来玉始祖郑宝是福建莆田县举人,明朝正德初年,即公元1506年前后,派往鬱林州任宦,为广西鬱林州事署北流县篆。二世祖郑宗珪跟随其父郑宝任职。三世祖郑佳山入籍鬱林,先居现福绵区新桥镇大楼村,繁衍子孙(郑宝另外两兄弟后代,一支定居北流高车,一支定居玉林青岭)。从第1代始祖郑宝至今,该支郑氏已有500多年历史,后裔发展至数千人,家族壮大,多处分支,较集中的分支有新桥镇大楼支祖、元地山支祖、秧地坡村支祖、养心村大阳山支祖及玉州区垌口支祖、北流市新荣镇新荣村高垠支祖等。
博白郑姓宗支:
博白郑姓从明朝迁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分布在博白镇、径口、三滩、黄凌、英桥、松旺、龙潭、文地等镇10多个村,约2万人。
博白郑氏共有5个不同始迁祖的支系,它们是居于博白镇桂花村的郑厚仲支系,桂花村竹根口的郑邦佐支系,松旺镇白石塘郑文俊支系,龙潭镇枫木塘郑奇有支系,文地镇堂兰村郑惟厚支系。
玉林北街(四川阁)郑氏支系:
明朝初年郑氏先祖郑天一,世居福建省。传至第6代郑士弘,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03年)携眷迁居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打石坑卜居。至清顺治年间第11代郑祥,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携妻古氏太婆迁移至广西玉林城西门处朝天坊附近定居。本地同胞均称该分支为“四川阁郑”。至此开创了四川阁郑氏分支,并尊郑祥为广西玉林四川阁郑氏的开基始祖,即玉林四川阁郑氏的第1代。
民国三十五年鬱林城大小街道重新取名,“四川阁”郑氏分支正位于“大北路”(俗称北街)和“淳熙里”交汇的地方,当时属北街辖。因此“四川阁”郑氏分支从此得名“北街郑”。
容县桂平郑闰支系:
该支始祖郑闰自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从河南省奉明帝之命带兵讨贼至容县,杀敌有功,官拨贼田三十户,并命郑闰为守城武官,维护地方治安。郑闰遂安置家属于容县石头水源里塘冲村,后生3子:玄信、院信、法信。至今537年,人口近2000人。郑闰后裔在容县主要聚居在木冲岭脚、木冲平地田、杉般冲、石剑村、花蓝、北镜、头扭,分支广西桂平中和路村、沙坡等地。
专家点评
郑姓出自姬姓,源自郑国,为黄帝后裔,是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历代名人辈出,史不绝书,仅在二十五史中单独立传者即有443人。尤其为人称道的,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忠”“孝”“义”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郑氏家族经几代人的努力写成了一部十分完备的治家法典——《郑氏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成为一部非常权威的家训。数百年来,郑氏族人以孝义为理念,以廉正为准则,以《郑氏规范》为纽带,逐步形成一种强大的内聚力,支撑着郑氏家族盛而不衰,一代一代走向辉煌。
玉林郑氏自来玉始祖郑宝开基创业至今已绵延数百年,在弘扬先辈风范的基础上,忠烈孝义,大振家声。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后),郑宝受朝廷委派,任广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县知事。上任伊始,郑宝平定匪乱,力战而死。其子郑宗珪,急国家之难,领兵与贼大战,也不幸以身殉难。父子二人相继为国捐躯,大义凛冽,朝廷旌表“忠孝”,其忠义可嘉。玉林郑姓族人正是发扬了这种精神,忠义传家,和睦相处,承前启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 胡富光)
本姓人自评
传统大家望族,或诗书传家、勤业睦族,或乐善好施、教化乡里,或持正为民、清廉为官,或爱国爱乡、垂范后世。毫无疑问,作为从古郑国走来的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我郑氏家族自然也继承了这些精神资源。
在郑氏2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郑氏先贤培育了伟大的郑氏精神,这是我们伟大祖先书写的,郑氏后裔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我郑氏子孙今后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从先辈身上体现出来的忠烈孝义、开拓进取精神,继承和发扬科举时代入仕族人耕读传家、廉洁正直的尚学重教家风,继承和发扬家法族规订定的共同行为规范,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家族之兴旺而努力奋斗,让我荥阳门第、郑氏家族更显光辉。(广西郑忠孝文化研究会玉林理事会会长 郑德辉)
浦江郑氏义门规范
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义门”郑氏,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60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在六代同居时,郑氏便订有《规范》五十八则。此后,第7代的子孙作《后录》七十则,第8代的子孙又作《续录》五十余则。到明初,一代名儒宋濂帮助郑氏子孙将《规范》《后录》和《续录》合并为共有一百六十八则的《郑氏规范》。这部《郑氏规范》,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
《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的族规家训的代表作,对中国族规家训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族规家训,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后世各宗族、各家庭订立的数以万计的族规家训,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从《郑氏规范》中吸收过养料。而其内容,于今日看来,有不少是应该扬弃的糟粕,但也确有不少是值得继承的精华。
郑姓:好家风绵延世泽 忠孝义百世流芳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郑姓源于姬姓,周宣王时姬友是郑国的始祖,即郑桓公。韩灭郑后,在践土建城,此城址在荥泽的西北岸上,故名荥阳。因为荥阳是郑氏发祥、发迹之地,后来郑氏望族又多出自荥阳,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玉林郑氏也出自荥阳。
郑氏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仅在二十五史中单独立传者即有443人,其中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名人。正所谓:桓公华县郑国王,武公新郑郡荥阳;郑国修渠三百里,郑玄注经遍学疆;郑虔诗画称三绝,郑谷鹧鸪鸣四方;郑樵通志二百卷,思肖墨兰散幽香;光祖元曲四大家,成功收台功无量;板桥石竹秀劲苍,难得糊涂语重长;观应应时志图强,盛世危言醒贤良;大酋祭酒言郑重,郑重行事胜为常。其中唐代是荥阳郑氏的辉煌时期,出了六状元、八驸马、十一宰相,史称“上殿半朝郑,下殿满床笏”。
玉林郑氏绵延数百年,在弘扬先辈风范的基础上,忠烈孝义,大振家声。
《郑氏规范》传家风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许多世家望族,都把优良家风以楹联的形式流传下来,希望子孙能传承下去。郑氏族人的通用堂联“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就是以先辈业绩启迪后昆,鼓励后辈努力。
“宋元明三朝赐命,忠孝义百世流芳”这一堂联,说的就是堪称天下之奇的浙江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家族。这一家族,他们高举孝义的旗帜,以耕读传家,历经宋、元、明三个王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00多年,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
《礼记·大学》中曰: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浙江浦江县“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共食300多年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礼”“仁”“孝”的具体体现:郑淮的毁家纾难挽救了成千灾民的生命,郑淮住处因此被老百姓改名为“仁义里”;郑绮酷暑天为母挖井造就了“孝感泉”……郑氏家族得到了宋、元、明三朝的旌表,经几代人的努力写成了一部十分完备的治家法典——《郑氏规范》,并经柳贯、吴莱、宋濂等儒学大师的指点,成为一部非常权威的家训。
这部《郑氏规范》,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数百年来,郑氏族人遵循这部家训,富有时不忘乡邻,建义庄、义冢;为官时两袖清风;为人子崇尚孝义……这些严格的规范引领了郑氏族人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
《郑氏规范》反复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引起族众的重视。其他家族对子弟从政也有约束的规定,但《郑氏规范》对子弟参与政治活动作了更严格的规范,而且特别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这方面对家族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子弟为官的三条规定,“子孙……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渎,以忝家法。……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八十六条),“子孙倘有出仕者,……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给者,公堂资而勉之;其或廪禄有余,亦当纳之公堂,不可私于妻孥……违者天实临之”(第八十七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如被诬指者则不拘此”(第八十八条),说得非常明确,当官就是为国家尽忠,不得贪渎祸害家族,更不得留恋官位陷入小圈子中,遭官场斗争的波及。
这种严谨的“仕德”,保证了郑氏子孙宦迹清明、仕途平安。据文献记载,宋朝以降,郑氏家族共有一百七十三人出仕,最高官至礼部尚书,但没有一人因贪墨被罢官。这不能不说是郑氏家族史上的一个奇迹。
玉林的郑氏族人也继承着这份“仕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玉州区垌口郑氏后裔郑扬芳出任云南省呈贡县知县期间,尽心尽职,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常到乡下察访,深得人民爱戴。据《呈贡县志》第二卷“续修名宦”载:“郑扬芳,翰林院庶吉士,选授县篆。光绪元年乙亥四月到任,体恤民隐,如家人父子,而律令仍诗书气味。丈田、注册、发照,征收得以有定,暇则日课生童,详加批改,呈邑民风蒸蒸日上,故显达者多,六年如一日也。告病归,士民出郊跪送,口碑称之不忘。”博白县博白镇桂花村郑廷征任浙江省管理钱清场的正堂官职兼管理西兴场事务期间,为官清廉,性情谨节,办事精详,纲举目张,兴利除弊,盐务自益整顿,财政为之一新,深得上司的嘉奖。任职期满回乡后,他把剩余不多的资财拿来教济亲朋,再行倡立学堂,兴办桂花学校,立“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悉心培养人才。郑廷征为民办事,排忧解难,至今传为佳话,人们交口称颂。
忠孝节义振家声
从《郑氏规范》的内容上看,基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忠”“孝”“义”,正是这部家规的核心。郑义门首倡同居者郑绮就是一位著名的孝子。据《宋史》记载,郑绮之父郑照,蒙冤系狱当治死罪。郑绮上疏郡守,请以身代。郡守感而察之,冤情得以大白。郑绮之母张氏患风挛长期卧床,郑绮照顾母亲无微不至,长达三十年而毫不松懈。郑义门“义”的精神,还从族内推广到族外,这就是把“积善”付诸实践的种种义举。早在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为天灾人祸,流离失所的饥民甚众。郑绮之祖郑淮卖田千余亩救济贫民,导致家道中落,后来人们称其所居之地为“仁义里”。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民多饥乏,郑德璋开仓与乡里共食,全活甚众。元末郑钦主持家政时,创设各种慈善设施,有“续食之粟、御冻之衣、推仁之财、免利之谷、庇穷之屋、广孝之阡”等各种项目以济贫困。所谓“免利之谷”,就是每年在秋收谷价便宜时预购五百石粮食储存在仓库中,到谷价上升的缺粮时节,按照原价将其出售给贫困之家。所谓“广孝之阡”就是特设义冢一所,凡乡邻死亡而无子孙者,赈以棺木等物,代为埋葬于义冢之中。
郑氏先辈创设的“忠孝义”精神,郑氏后人都继承下来了。
郑姓来玉始祖郑宝,明代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前后),受朝廷委派,任广西鬱林州同知兼北流县知事。时妖贼李通保猖乱,逼近北流县城,残害百姓,郑宝率兵御敌,歼敌30余人,贼兵败退,郑宝乘胜追击,不幸为贼所算,力战而死。其子郑宗珪,急国家之难,为父报仇,领兵与贼大战,不幸以身殉难。父子二人相继战死于北流县之鲤鱼石虎跳滩(今北流市民安镇)。朝廷为表彰他们父子二人功绩,旌表“忠孝”,加赠本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荫一子入国子监,并在鬱林州城内勒建“郑忠孝祠”,免力役,春秋永祀,以表彰和纪念其父忠子孝的忠烈孝义精神。清顺治初,数万土寇作乱,围困鬱林州城3月有余,城内兵民粮尽困极,郑宝第7代孙郑振祖、郑拔祖兄弟俩素与博白武生颜伯友善相好,于是两兄弟以荷叶蒙首潜水石濠塘出城请博白派兵援救,博白颜氏兵至两道岭与巡道黄廷师相约以举火为号,内外夹攻,此计尚未进行而土寇肖荆璧先计诱破城,三人引兵奋力救援遇害,为表其忠义,配祀忠孝祠内。
来到博白县博白镇桂花村,村道转弯处,一座巍峨高耸、气势宏伟的宝塔跃入眼帘,塔尖直指云霄,“铃铃……”微风过处,宝塔上空铃儿叮咚作响,让人陡然生出一种神秘感。
记者了解到,这座宝塔只是桂花村“孝园”的一部分。“孝园”坐落在桂花村东南部,南流江畔,占地3000多平方米,既是玉林郑姓先辈的墓地,也是郑氏一脉慎终追远,昭厉子孙,拜谒先辈,以及对后人进行传统教育的场所。“孝园”由玉林郑氏裔孙、桂花村人郑良标以生态之理念,以景观为依托,踵先祖之世德,扬前辈之隆恩,出巨资经过近10年时间修建,于2017年建成开放,供后人观瞻。
“孝园”共分为三进,全部用大理石砌筑而成。第一进是一座约20米长的弧形门廊,上题“文科廊”三个大字;第二进是“孝园”,“孝园”门前是一个石雕小广场,广场周边依次矗立着一排雕像,据说每个雕像都是依照桂花村郑氏祖先的相貌、职业以及所在朝代的衣冠服饰特点雕刻而成。“孝园”的主座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墙面上采用浮雕的形式展示着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第三进是十二生肖的石雕以及一些主人的题记,四周围墙上也刻有一些与孝道有关的历代格言。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孝文化的大观园……
数百年来,郑氏族人以孝义为理念,以廉正为准则,以《郑氏规范》为纽带,逐步形成一种强大的内聚力,支撑着郑氏家族盛而不衰。
原标题:您贵姓·郑